阿里康网
口腔溃疡
快速搜索

中医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36例心得

2015年06月26日

口腔溃疡在中医属“口疮”的范畴,临床部分病例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本人在2002年4月~2009年5月在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采集36例复发性“口疮”病例,对患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外敷药物进行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男性16例,女性2O例,年龄在15~60岁之间,病程最长5年,最短6月,多在1~3年之间。

2、诊断标准 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数个直径3~5mm的溃疡,灼热疼痛为主要症状;此起彼伏,病程长,愈后常易复发。口腔检查:口腔黏膜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数量少则1~2个,多则十余个,表面有淡黄色分泌物附着,溃疡周围粘膜大多充血;所有病例均排除狐惑病(白塞氏综合症),疱疹性口腔炎及复发性坏死性粘液周围炎等并发口疮的疾病。

本组病例按中医辨证论治分为脾胃虚弱型(25例):口腔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凹陷,表面白色或黄色,周围粘膜色淡红,水肿,疼痛明显,进食尤甚。溃疡此起彼伏,反复发作。伴胃脘痞闷感,大便时溏时泻,舌质色淡,舌苔色白,脉虚弱或虚数。脾肾阳虚型(11例):溃疡面较大,色淡,周围颜色不红,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伴面色苍白,精神疲倦,时有形寒肢冷,舌苔淡白,脉沉迟而细。

二.治疗方法

1、基本方 黄芪30g,党参12g,白术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10g,当归10g,生甘草6g。脾胃虚弱型加砂仁6g,茯苓10g,扁豆24g;脾肾阳虚型加附子10g,肉桂6g。水煎,1N/a,早晚分服。

2、外敷药 硼砂3g,儿茶3g,薄荷3g,青黛6g,冰片1.5g。共为细末,用棉签蘸少许敷患处(覆盖住溃疡面为度),3次/d。10d为1疗程,戒烟酒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三.疗效观察

1、疗效标准 按参考文献拟定。治愈:口疮经治疗后间歇期延长,半年至一年不复发。好转:愈合时间加快,间歇期延长,疼痛程度减轻,溃疡数目减少和直径变小等5项指标具有其中三项以上者。无效:连续服药20d以上,溃疡未见愈合,疼痛不见减轻者。

2、治疗结果 治愈2O例,其中脾胃虚弱型16例,脾肾阳虚4例;好转12例,其中脾胃虚弱9例,脾肾阳虚弱3例;无效4例,均为脾肾阳虚型。治愈率55.56%,总有效率88.89%。服药1个疗程的20例,2个疗程的9例,3个疗程的7例,未见明显的副作用。

四.典型病例

廖某,女,5O岁,工人。2003年5月20日就诊。自述患口腔糜烂3年余,反复发作、此起彼伏,曾服用中西药物(具体不详)及肌注干扰素等,病情无明显好转。就诊时见舌体两边有两颗蚕豆样大小之溃疡,中间凹陷,表面被白色荚膜覆盖,口腔内两侧亦散见多个小溃疡,表面灰白,周围颜色淡红。患者形体稍胖,神疲纳差,大便时溏,舌质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稍腻,脉沉细。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邪毒蕴结。治则:益气升阳,调补脾胃,兼祛邪毒。内服方用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加味,具体药有:黄芪30g,党参12g,白术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10g,砂仁6g,焦三仙各10g,甘草6g。五剂,水煎,每日一剂,早晚分服。外敷药:硼砂3g,儿茶3g,薄荷3g,青黛6g,冰片1.5g。共为细末敷患处,3次/d。

嘱:忌食辛辣生冷之物。按上述方法治疗10d以后,患者精神好,纳食佳,溃疡日渐平复,去砂仁、焦三仙,继服5剂,溃疡基本愈合,大便亦恢复正常,身体无不适感,后用补中益气丸调理月余,病情痊愈。随访一年无复发。

五.体会

本证的发生与心脾肾有关。明代薛己提出:“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个经传遍所致,当分别而治之”(《口齿类要》)。临床辨证常分为实证与虚证,实证多由心脾积热所致;虚证多由阴虚火旺或气血亏虚所致,临床实证多于虚证,热证多于寒证。患者就诊时自述治疗常用药为石膏、知母、大黄等,日久,苦寒之药戕伤中土,或因素体阳虚或因劳倦过度,致脾气受损,中阳不振,运化失司,邪毒蕴结;或因房劳不节,或长期被本病所累,“久病不已,穷必及‘肾”,以致命门火衰,蒸腾无力;或因阴伤日久,阴损及阳,无根之火上浮而致病。故以黄芪益气升阳;党参、炙甘草、白术健脾,合黄芪补中;陈皮理气和胃;当归养血;升麻、柴胡协助黄芪提升下陷之阳气;砂仁、焦三仙健脾以助消化,诸药合用,使脾胃强健,中气充足,加外敷药物,祛除邪毒,促进局部溃疡很快愈合,且不易复发。

相关阅读